2007年4月29日 星期日

人才輸出,5年內 全球白領薪資停滯

人才輸出,5年內 全球白領薪資停滯
商周專訪 9603
人才輸出,5年內 全球白領薪資停滯

專訪金融時報亞洲專家,預言中國未來

亞馬遜森林持續遭砍伐改種大豆,輸往大陸,中國搶占並消耗全球石油及其他各式資源,她是世界工廠,也將成為世界垃圾場!

採訪整理●曾如瑩

觀察家預言,到二○四○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道路,最大的障礙將來自何處?親身觀察中國達十八年,《金融時報》前亞洲部主任肯吉認為不是威權政治、貪污、戰爭,他的答案是:缺乏自然資源,環境污染,中國成長可能因此趨緩,「它所釋放的飢渴,連世界上最偏遠的角落都能感受到。」

全球污染最嚴重的二十個城市裡,有十六個在中國,二○○九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指責也會隨之而來,中國震撼國際的將不只是經濟實力,也包含對環境的副作用,以下是專訪紀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有人認為二○四○年,中國會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你認為呢?

中國最快二○三五年成為第一大經濟體 往後要四個地球資源才夠餵養她

肯吉答(以下簡稱答):中國有沒有可能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我的回答是相當可能,以整體經濟來看,中國在二○三五、二○四○或二○五○年,確實可能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但是以人均收入(per capital income)來說,中國永遠不可能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大,至少你在二十一世紀不會看到。

問:為何你這樣認為?

答:他們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因為美國有三億多人,但是中國有十三億人口,是美國的三倍多,這意味著假設中國人均所得和美國一樣多,中國的經濟實力會是美國現在的三倍大,我不認為會這樣,因為環境會限制。

真的,中國幾乎將土地、水和空氣,任何你能想像的資源消耗殆盡。(停頓三秒)例如缺水,特別是中國北方。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耗國,最大的影響是,巴西為了種植大豆,加速砍伐亞馬遜雨林,每年都有像比利時一樣大的雨林被砍掉改種大豆,農民種植大豆送往中國。

亞馬遜雨林對於環境相當重要,中國的需求正加速雨林消失。此外,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二○○九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這會讓臭氧層消失,加速地球暖化。

我不是說中國不能如歐美國家一樣消耗這些資源,當然他們可以、也有能力,但是客觀來說,世界上就是沒有這麼多資源,讓中國像當初美國成長一樣快速消耗資源,中國自然之友(Friend of Natural)的創辦人梁從誡認為,假設中國像美國過去一樣快速消耗資源,我們需要四個地球餵養中國。不只是一個地球喔!是四個地球!(加重語氣)

問:所以你認為資源的問題,會影響中國成長?

答:必然如此,讓我們談談客觀限制。現在,我站在北京、十五樓高的辦公室裡,北京今天的能見度算好的,但是往窗外一望,我只能看到幾個街區,能見度實在不好,空氣污染糟到令人不敢相信,此時,有三十五萬人因為污染夭折;假設情況不改善,死亡人數會持續增加,這些人最後必須接受醫療,這對中國醫療體系來說負擔很大。

還有,缺乏土地一直是限制中國成長的重要因素,中國有二二%人口住在七%可耕地上,人口的壓力很大,這意味著平均每位農家只有半畝地可以種植。在英國有幾百畝,而美國是幾千畝地,幾百年來,耕地過小是中國成長的最大限制。

耕地過小的問題以後只會更嚴重,因為中國城市成長相當快速,很多耕地都拿來做開發區,開公路、建鐵路,中國脆弱的資源,加上缺乏自然資源,正在影響中國成長。

問:對於中國嚴重破壞環境,是否各國會採取行動因應這個問題?

答:嗯!當二○○九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大家就會開始指責中國。根據美國環保署報告,加州二五%的主要污染是來自於地球另一邊的中國,未來更會逐漸增加,即便責怪中國不是很公平,但事實如此。

貧富差距不會讓中國崩潰 鄉村低廉人力反而是經濟成長動力

問:今年三月,中國實施一項有害物質限制條例,必須在產品上標示有害物質,看來似乎他們開始重視這個問題?

答:中國政府確實有做一些事,但是不夠,和問題相比,他們實在做得不多。你知道嗎?在中國,有七成的河川都被污染,全球十六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都在中國。不過在最近人民大會議程裡,中國政府已經更願意談到環境污染的問題,溫家寶談到更多環境的問題。

歐美將製造業往中國移,污染也跟著移動,因此歐美對於中國污染問題也必須負責。我想再過幾年,各國政府應該會認知他們必須對這些污染負責,他們必須花錢清理。

問:過去一直有人認為中國即將崩潰,你認為呢?

答:我不認為中國會崩潰,中國快速累積財富和經濟成長,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利,雖然這不是一個好的統治方式。但是我認為中國不會崩潰。

問:為何你這樣認為?

答:因為讓中國成長的因素相當獨特——超低工資。和一八○○年英國工業大革命相比,中國工人的薪水是當時英國工人的一半。假設你是中國內地的工人,像是在重慶,你的薪資是當時英國工人的一半,是一九八○年代美國芝加哥工人的三分之一。這些工人的薪水驚人的低,他們可是在二十一世紀的工廠工作啊!他們擁有二十一世紀的工廠設備、技術、建設、財務,拿的卻比以前的英國工人低。這是讓中國成長的主因,是中國最強大的成長動力,動力實在大太,停也停不了。

問:過去貧富差距不斷加大,很多人說這是中國的危機。

答:從經濟的觀點來看,這反而是中國成長的動力;鄉村的人願意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工作。但是貧富的差距也是政治問題,在二○○五年有八萬七千件抗議事件,這是政治事件,但是我不認為這會讓中國崩潰,因為中國公安武警人數相當多,他們可以維持秩序。

問:近來中國工資成長快速,這難道不會影響他的競爭力嗎?

答:中國工資成長快速,在長江三角洲或者珠江三角洲,工資每年上漲約一○%到一五%,最後這對中國競爭力會產生影響。但是未來五年內這影響不是很大,雖然工資成長,但是很多公司在技術上發展更快,用更有效率的方式生產,生產更多附加價值商品,在中國你可以看到,很多附加價值的產品可以彌補工資成長。

問:過去大家都認為中國是低科技的國家,但是你認為中國正以國內市場脅迫國外下放技術,可以談談你的觀察如何?

新富階級讓小孩接受國外教育 中國與印度人將取代歐美、港台白領

答:很多人認為中國是低科技國家,這對、也不對。中國同時是低科技、中科技和高科技國家。中國不像日本,日本自行研發,中國不是去買,就是讓外資引入技術,並且強迫他們做技術轉移。

至於用買的,中國廣大的市場確實是優勢,以非常昂貴的汽車引擎來說,買方必須販售大量汽車以償還銀行貸款,這對中國來說相當有利。我書中也有提到很多例子,關於中國政府如何強迫外資企業,將關鍵技術轉移到中國企業,否則這些外資企業就無法獲得在中國販售產品的合約。

問:書中你提到中國不斷送小孩到最好的國外學校,這會引起一次人才大震撼嗎?

答:最大的影響就是白領階級的薪資,我想五年內白領階級的薪水會停滯或者下降,因為中國或印度的白領可以取代在歐美、香港、台灣的白領階級,這是很重要的影響。

問:在書中你提到義大利有個小城主要生產紡織品,因為中國非法移民湧入,造成當地工人失業,在高階經理人方面,也會因為中國人才湧現而受到衝擊嗎?

答:這必須分兩個部分,一個是藍領,民工從農村到城市去,得到一個工廠工作,他們影響全世界藍領的薪水,替代高階經理人不是這麼容易,高階經理人會受到一些文化的影響,他們必須長期住在國外學會當地語言、當地習慣,但是真正想到那邊住的人比較少,這方面的影響可能比較少。

問:我們也看到很多大陸經理人來台灣,企圖心很強。

答:也許這在台灣才會發生,因為文化差異不大,比起歐洲,中國人到台灣做生意比較簡單,你到歐洲,整個文化和語言都不一樣,你沒有人脈網絡,你不知道如何待人接物,就像是在中國的外國人一樣困難。


白領::迴響(0)::靜態鏈結::引用(0)::人氣(8)

郭台銘說............(最近很多人在傳這一封信)

jackliao | 27 March, 2007 20:07

主題: 郭台銘說............(最近很多人在傳這一封信)

雖然我們的企業也不是鴻海... ~但看看成功的人的想法是好事!

郭台銘說:
一、如果
(1)妳只是接電話,告訴客戶不知道、沒辦法。
(2)妳只是開訂單,不連絡、不追蹤,有問題不回報、不處理。
(3)妳只是打報表,不確定數字正確性。
(4)妳只是接電話,從未希望客戶有滿意的感覺、從未希望客戶多訂一些貨。
(5)妳只是認為自己是助理,從未想過自己一言一行代表業務、主管、老闆、公司。

那麼,妳不夠格做一個稱職的助理,妳的工作,任何人都可以取代。
二、如果
(1)你從未將部門業績目標時時刻刻放在心中。
(2)你從未想過個人目標攸關部門目標達成。
(3)送樣後,從未想過結果如何,為什麼沒消息。
(4)報價後,從未追蹤為什麼沒有訂單,差多少可以成交。
(5)訂單多了,從未去想怎麼回事,隨波逐流、隨客戶起舞。
(6)訂單少了,不去追查什麼原因,毫無感覺、毫無動作。
(7)你從未想過在客戶面前更專業、更守信。
(8)工作不規劃、時間不管理、成本不控制、客戶不教育。
(9)你認為開發新客戶、新市場是麻煩的、痛苦的。

那麼,你不夠格做一個稱職的業務人員,你實在是我們大家的負擔。

三、如果
(1)你不把客戶需求當作是非常的重要。
(2)你不把客戶抱怨當作優先解決的事項,主動追查檢討。
(3)你時常不準時送貨,當作客戶永遠都會等你。
(4)業務反應客戶的問題,你嫌他煩。
(5)客戶反應品質的問題,你嫌他挑剔,視他為爛客戶。
(6)你經常把〝很麻煩〞、〝有困難〞、〝不想做〞、〝不可能〞掛在嘴邊。
(7)你每天上班當作例行工作,不主動尋找問題、改善品質。

那麼,你不夠格做一個稱職的生產部主管,與你共事,我很疲勞。
每日我們在外努力,沒有良好的品質,沒有良好的服務做後盾,一切效果會打折扣,
對客戶的承諾都會跳票,我們便成口才一流、品質二流、服務三流的公司。

四、如果
(1)有罵沒有稱讚、有懲罰沒有獎勵。
(2)對企業有利的,不立刻行動。
(3)經常把〝再看看〞、〝再研究〞掛在嘴邊。

那麼,我也只能偷偷的說,你不是一個稱職的老闆。我不能多說,畢竟你還是我的老闆。

結語
(1)我不是天才,因為天才只能留在天上,我們頂多是人才,但要有執行力才算數。
每個人每天都會有時間的壓力、品質的壓力、成本的壓力及業績的壓力,
沒有壓力不是〝工作 "而是〝 玩耍〞。 本人深有同感,欠缺壓力還會使我衰老。
(2)去年,我們的表現平平。今年,我們目標都已確定,時間過了幾個月,雖然暫時達成率不佳,但我仍深具信心,
景氣、政治並不可怕,怕的是沒有危機意識,沒有檢討的能力,沒有執行的能力。


白領::迴響(0)::靜態鏈結::引用(0)::人氣(12)

教育新趨勢:將國際觀植入你的DNA,成為未來的一軍

jackliao | 5 March, 2007 23:48

教育新趨勢:將國際觀植入你的DNA,成為未來的一軍

全球化時代,「移動力」就是競爭力。外語還不夠,你還需要5大隱性能力,才能全球走透透。這些移動大能力,你,擁有多少?

文●陳雅玲 研究員●楊少強 商業週刊

全球化時代,「移動力」就是競爭力。

外語還不夠,你還需要5大隱性能力,才能全球走透透。

這些移動大能力,你,擁有多少?

美國要教改了!今年開春,美國成立的「新勞動力技能委員會」來自政界、企業界與學界的專家,熱烈的在華盛頓舉行關係下個一百年美國國力的會議——修改美國從幼稚園到中學的課程。這將是美國百年來幅度最大的一次教改。他們的目標很清楚:減少美國的「全球文盲」(global illiteracy)。

所謂「全球文盲」,當然不是識字率的提升,而是為了讓美國學生未來具有在全世界移動的競爭力。因此,從四大方向提升學生能力:增加認識世界文化與語言的能力、增加思考的彈性、聰明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人際關係的能力(EQ)。

新時代-美國全面教改 從幼稚園到哈佛,全力減少全球文盲

換個場域,來到全球著名的高等學府哈佛大學,這裡,同樣的故事也在發生。哈佛大學從二OO二年開始第五次的課程改革,歷時四年完成。最重要的改變是,一、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讓學生增加專業上跨領域移動學習的機會;二、增加必修的國際通識課程,讓學生成為全球公民而不只是美國人;二OO五年一月,全美綜合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頓大學舉行開學典禮時,校長第爾曼(Tilghman)更在演說中對學生強調:「全球通識(global literacy)必須植入普林斯頓人的DNA中。」

小學生準備的是十年後的未來,大學生準備的是三、四年後的未來,但兩個改革重點卻雷同。原因無他,全球移動是無可擋的大趨勢,但美國人還沒準備好。跨國企業UPS(優比速)執行長麥克‧埃斯丘(Mike Eskew)點出問題。他說,企業所需員工是「具備全球貿易素養、對外國文化敏感,嫻熟它國語言」──這些正好不是美國人的優點。美國選修外語的高中生還不到一半,社會課也過於關注本國史。

成為全球公民的能力,被稱之為現代的「大能力」,若你不具備,你就注定要在未來工作與機會的競爭上成為弱勢者。看看這個驚人數字:根據聯合國一九九O年統計,全球共有一億五千萬人離開了自己的母國,在其他國家生活與工作,比一個日本的人口還多;二OO五年,這個人數達到一億九千一百萬(見右圖),相當於日本加上四小龍人口的總和。

新趨勢-移動代表機會 企業推進,高階人才成國際遷徙主力

二OO六年,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KofiA.Annan)在聯合國會議中指出:「我們正處於一個新的移民時代,而今日的國際移民,是一個全球現象。」國際間的人口遷徙,影響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本」存量,尤其這一波的移動,大幅增加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移動。為此,世界貿易組織(WTO)已將自然人移動納入談判議題;聯合國大會也在去年九月舉辦「國際移民與發展」的高級別對話,以推動國際移徙問題方面的國際合作。

在此洪流中,移動的概念幾乎已全面反轉。

過去,農業社會強調安土重遷、安居樂業,所有移動的概念都是負面的,例如「離鄉背井」、「流離失所」。現在,移動代表機會。移動的頻率增高,速度加快,方向多元化,移動者隨時在尋找最有利的時空,把自己「投資」在最有效益的地方。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副教授陳國華指出,「新一代全球流動的概念,既不是落地生根,也不是葉落歸根,人的流通變得很頻繁。」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馬來西亞華人學者王愛華,於一九九九年最早提出「彈性公民」概念。她的書描述全球走透透,口袋中有好幾本護照,可以跟金融市場、不同國家法律協商,達到賺錢目地的專業技術與投資菁英。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多國籍人士,在過去十年超過五千萬人,遠遠超過一九五O年到一九九O年四個十年的總和。

不過最重要的移動推手是企業。根據「全球移動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Global Mobility)在二OO六年一月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受訪的跨國企業中,九二%預期該公司的「短期外派」人數將成長;兩至三年的一般外派將維持與現在相當水準;而預期「通勤式移動」人數將成長的,也有六九%。就地區而言,外派到中國大陸的人數成長率最快,總數也居全球第三。

新職場-兩岸四地辦公 追求一軍薪水、躋身世界中產階級

美商惠悅企管公司中國暨台灣行銷企畫協理江珮鈴是一個「帶著母奶旅行」的通勤式移動族,通勤地點是中國。兩年前,她的老闆黃世友被拔擢為大中華區總裁時,勸她一起過去:「四十五歲以下沒有大陸經驗的,以後根本沒價值了。」但是家怎麼辦?身為獨生女的她還有年邁的父母、丈夫…。後來折衷處理:每個月七到十天到中國出差,其他時間留在台灣,以視訊會議等方式遙控北京、上海、深圳三個辦公室。從此,江珮鈴過日子是以「週」為單位,這禮拜在上海,下禮拜在台灣,下下禮拜在深圳。她像個陀螺,不停的在這些點之間輪流打轉。

後來江珮鈴懷孕了,而且堅持餵母乳,餵了整整一年。出差時,有奶漲現象,為了維持乳腺暢通,她每隔三小時就去擠奶。有一次,她在嚴冬出差到北京,室外氣溫都在零下,她決定把母乳帶回家。擠出的五千西西母乳,密封在二十五包哺乳袋中,用手提行李帶回台灣。

她辛苦的周旋於母親、妻子、女兒、國際通勤族四種角色中。

辛苦的代價是什麼?

這群具備「全球移動力」的人,升遷機會高於同儕,薪水是未來的一軍。世界銀行在最新發表的一篇論文裡預測,十年後,世界各地的大都市將出現一群所謂的「世界中產階級」,其實就是一批具備跨國移動能力的白領菁英。他們的薪資將比同輩多出至少五成,平均資產將多出一倍,雖然不是富豪,卻能在全世界都過著優質生活;不管在紐約、北京或者香港,他們關心的議題都很類似。

不過,不要以為會說外語就代表有移動力。

「全球移動力」恰相對於「全球文盲」,語言只是基本條件。全球最大的人力顧問公司美世諮詢(Mercer Human Resource Consulting)的研究顯示,所謂的「移動力」,還包含五大隱性能力:主動融入當地社會、認同多元文化、心態開放、情緒穩定、保有彈性。此外,心理學家羅森(Robert Rosen),以四年時間,調查一千位跨國企業領導人,寫成《全球通識──二十一世紀企業人的新語言》,他的研究發現也類似。


白領::迴響(0)::靜態鏈結::引用(0)::人氣(7)

墊高自己 做強者 職場競爭全球化

jackliao | 13 November, 2006 23:46

墊高自己 做強者

職場競爭全球化

文 林宏文 

這是個不一樣的年代,新一代人的工作環境,與全球的聯結緊密而清楚。要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勝出,成了當前六、七年級生最殘酷的考驗。其實,一些傳統的價值,依然有用,只要你敢作夢,肯吃苦,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提升自己的實力,職場的所有變化,對你而言,反而是墊高自己、拉開差距的有利條件。

時間是距今十七年前的一九八九年,當時還是台大外文系大三學生的王文華,代表台大赴英國格拉斯哥參加英文辯論賽。那時,滿臉興奮的王文華與世界各國的大學代表齊聚一堂,結果,當評審把題目發下來之後,他一時之間愣住了。

「我記得很清楚,當時的題目是『經濟制裁是不是解決國際爭端的好方法』,但是,你知道嗎,那時我們在台大校園內,最常辯論的題目卻是『高中應不應該解除髮禁』……」王文華回想起那一刻,對他來說簡直就是一記當頭棒喝,只有硬著頭皮,運用邏輯推理勉強上陣。

「當時我心想,我不是建中、台大的嗎?我不是一直都覺得自己最優秀嗎?但那時我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呸!」受到這次的刺激,王文華知道,和他同年齡的全世界年輕人,有著比他更為寬廣的視野;這樣的過程,也讓他決定赴史丹佛念書,增加自己的國際觀。

如今,十七年過去了,五年級生的王文華足跡早已環繞地球好幾圈,曾在跨國公司服務過,也是知名作家,作品在華人世界中暢銷,甚至還譯成多國語言熱賣。

「十七年後的現在,世界變得更平了,大學不只沒有圍牆,而是沒有國界了。」王文華說,這樣的環境,意味著各國大學之間的互動,就和職場一樣,已經進入全球化的競爭時代了。

全球性學習 因應全球化競爭

但是,王文華感慨地說,台灣的教育卻沒有相對地進步,媒體、文化甚至政治風氣,都更加沉淪。

王文華建議,年輕人應該買一張世界地圖,貼在自己的房間,時常問一下自己,未來要在哪裡?也應該要努力參與各種國際性的活動,打開自己的視野,並自我加值,提升自己未來的競爭力。

台灣的學生,也在這樣的環境下,逐漸體會全球競爭的壓力。因此,出國留學,以便具備未來的國際競爭能力,也蔚為風氣。

根據教育部的資料顯示,這幾年,出國留學的學生,幾乎每年都有三千人的成長,到去年多達三萬三千人。

這和四、五年級生,都得到服完兵役後才能出國念書的環境,不可同日而語。

但機會與挑戰並存,這一代的六、七年級生,面臨比四、五年級生更嚴酷的全球化壓力,要如何和全球的同儕競爭,成了六、七年級生最重要的課題。

目前就讀於台大電信研究所的吳孟霖,在念交大電信系時,就參加了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AIESEC)。

本來只是為了學英文而加入,但後來發現這個活動很有意思,不僅每個暑假都有機會赴各個國家參與世界大會,今年暑假更遠赴土耳其兩個月,前一個月教偏遠地區小孩子英文,後一個月則利用時間去自助旅行,讓他收穫豐富。

在去之前,吳孟霖其實很恐懼,因為一般人對土耳其的印象,就是覺得是有很多炸彈的伊斯蘭教國家,不過隨著自己不斷地蒐集資料,恐懼感降低了一些。

但最後要出發的那一刻,面對未知旅程仍會害怕,「我告訴自己,這個暑假我一定要出去,否則升上研究所就沒機會了,其實,最難的一關就是自己,但我把包包收一收,就走了。」

有過這樣的經驗後,吳孟霖覺得現在自己對很多事情都比較不害怕了,比較不會抱怨,對很多事情也比較能包容。而且,能夠在舉目無親的外國生存兩個月,也是一種勇氣與能力,更是未來他工作職場上的重要資產。

除了靠自己的規畫出國增加視野及國際觀外,近年來明顯增加的交換學生,也成為提升國際觀的好方法。近幾年來各校的交換學生大幅增加,許多學生也利用這個機會增強自己的國際觀,目前在花旗銀行擔任儲備幹部的洪國注,就是案例之一。

跨國界溝通 實力決定主導權

曾在飛利浦公司擔任半導體營運分析師的王思淳,以自身的職場經驗,說明當前職場國際化的溝通問題。

王思淳說,由於飛利浦逐漸把資訊科技(IT)部門移往印度,因此,原本台灣有四個人的部門,逐步縮減到只剩一人,並且要不斷與印度同事討論與報告,這個過程就是「世界是平的」最佳例證。

念政大資管系時,多次參加競賽都得獎的王思淳,是大家口中的「得獎王」。

而在進入台大國企所後,王思淳發現研究所的課程其實只是大學教育的延伸,因此積極開始參加各種競賽活動,從這些活動中,認識不同的人,也透過不斷地出國學習,讓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

從○四年起,他陸續得到第二屆全國大專院校商業個案大賽的第一名、研華主辦的創業競賽總冠軍,以及時代基金會主辦的第二屆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YEF, Young Entrepreneurs of the Future),在這三項比賽中,他是前兩個團隊中的隊長。王思淳說,這些活動帶給他的收穫相當大,不但交到許多國外的朋友,同時還有機會參訪香港、上海的商業及政府機構。

王思淳認為,具備行銷、管理背景的人,尤其應該要學習和具備技術背景的人一起合作。「首先要了解每個成員,讓具有不同背景的每個人都能發揮他們的優點,而不是把工作平均分配就好。」他說,像有好幾次辦活動,各項工作如海報、產品展示甚至舞台布置等,領導人若能了解團隊中有哪些人很專精,就可以很迅速地完成。

如今,王思淳在美商3M公司工作,過去的創業比賽經驗讓他非常受用,因為公司內有相當多的專案計畫,要和許多跨部門的人合作,尤其3M生產很多原料及化工產品,行銷背景的他可以與各種不同技術背景的人對話及合作,對他的工作幫助很大。

洪國注在念研究所時,曾經申請到加拿大當過四個月的交換學生。「剛到加拿大時,很多課都聽不太懂,但我要求自己上課前,一定要把課先預習一次,我更強迫自己每堂課都要發言至少一次。」洪國注說,那四個月不僅讓他的學習更為專注,也大大提升自己的國際視野,並與許多國外同學結為好朋友。

洪國注畢業後曾在萊雅(Loreal)工作,負責頭髮造形及染髮劑等產品。當時主管亞洲總部的老闆在巴黎,由於台灣與香港對於產品的宣傳及特性都有不同想法,因此免不了要在老闆面前爭取各種主導權,「在跨國性企業中,這種競爭已相當平常,我們必須與各地人才競爭,此時更會看出是否有實力,沒有實力就很快會被淘汰。」

勇敢作大夢 做好準備等機會

許多人認為,年輕人想要出人頭地,除了良好的家世背景外,就讀傳統名校也是必備條件之一。但今年才二十五歲卻已創立一家電動摺疊門公司的王威詔,卻顛覆了這種觀念,用實績證明「只要有實力,就能成功」!

王威詔大學念的是龍華科技大學電機系,去年當他參加時代基金會主辦的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創業比賽的時候,在一群出身台大、交大及政大等名校參賽者中,他是錄取名單之中,學歷最普通的。但他卻以踏實、穩健的做事方法,幫助團隊晉級,也贏得所有人的信任。

「我一直認為,機會只留給準備好的人。」王威詔說,台灣的教育方式只教導學生為了讀書而讀書,反而忽略培養學生「夢想」的重要性;而且,在齊頭式教育之下,如果不學會想要、並行動去爭取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很快就會被茫茫人海所淹沒。

因此,王威詔在大三的時候,就以參與專題競賽的方式,爭取出國機會,對外更參與多項創業比賽來拓展自己視野,到現在已經連續三年、每年都出國兩次,這對於一般技職大學的學生來說,是相當少見的紀錄。

不僅如此,王威詔曾拿下多次教育部主辦的技專學院專題比賽獎項,更在台灣工銀主辦的「WeWin」比賽中榮獲新銳獎,並於兩個月內創立「奕成門業」公司,開始從事生產電動摺疊門產品。

王威詔表示,其實與人溝通是一種藝術,經由不斷與隊友溝通,使得大家找到一個共同目標的過程,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但他也認為,有實力,別人才會認同你,否則擁有再好的學歷與背景也沒用。

「懷抱夢想,真的是件很重要的事。」王威詔以世界知名的電子墨(E Ink)公司為例,他們就是因為抱持著「不再讓世界上有任何一棵樹,因生產紙張而倒下」的理想所建立,「而我的夢想是,希望不會再有小朋友被鐵捲門壓傷。」他說。

王威詔在開發電動摺疊門之前曾調查過資料,每年台灣大約會有一百名小朋友被鐵捲門壓死或壓傷,這也直接觸動他改良現行鐵捲門的想法。雖然奕成現在生產的摺疊門產品,德國早在二○○○年就已有類似產品,但卻仍有不少問題,王威詔不斷地改善這些問題後,已研發出自己的特殊技術,並已申請到專利。

「我從不想做一個偉大的人,只求能對社會有貢獻。」王威詔說,目前他利用課餘時間衝刺業績,已有一些業務進來,他的夢想是,未來將把這項產品推廣到美國、歐洲等車庫較多的國家,完成他幫助別人的夢想。

吃苦的毅力 熱情才能擁抱成功

一九七八年生的郭榮昌,目前的頭銜是日商Aplix的總裁,早在念研究所時,便與幾位同學創立曜碩科技,開發手機上的Java軟體。因產品開發速度領先國際同業甚多,前年被同樣做這項產品的日本上市公司Aplix收購,並續聘郭榮昌擔任行銷業務總裁,並給予董事席位。

見到年輕的郭榮昌本人,很多人無法把他和日本上市公司的總裁聯想在一起;但只要看一下他的行程表,就可以知道他為何有此能耐。

Aplix由於客戶遍布歐美日及亞洲各國,在七個國家都有辦公室,郭榮昌常常要當空中飛人,甚至還有五次在不到二十四小時裡來回日本芝加哥,與客戶開完會就再飛回來的紀錄。

郭榮昌的部門約有五十餘人,目前是Aplix公司除了研發部門外最重要的團隊,國籍則有美、日、台、韓、中、德、英及香港等;這些員工的年紀幾乎都比郭榮昌大,但都非常佩服郭榮昌的能力。Aplix也因為收購了曜碩,才得以打進除了日本之外的各家手機大廠,今年海外的營收可望超越日本本地的收入。

以目前除了諾基亞外,其餘前五大手機廠都已採用Aplix的情況來看,今年全球將有近一億支手機都採用Aplix的Java軟體,這些都要歸功於郭榮昌。

不過,在現在的風光下,其實郭榮昌曾忍受過很長一段落寞的日子。當時公司沒有收入,大夥兒睡在公司會議桌上,甚至因為公司虧損,還忍痛請當年百般邀請才找來的學長離開,「書上都會說,公司若做不好就要downsize(縮編),但說得容易,做起來卻真的很難受。」

雖然自己還不滿三十歲,但郭榮昌還是覺得,七年級生行事風格好像與六年級生還是有差別,儘管一樣有勇氣與熱情,但能夠吃苦的人似乎少了一點,有些想創業的人心態也比較急。

「如果問我,年輕一代缺乏什麼,我會說,是熱情。」永豐餘協理何奕達說,包括他在內,年輕人的生活條件都太優越,反而對離開所謂的舒適區(comfort zone)有所畏懼,如果要和上一代的施振榮、郭台銘等成功企業家相比,確實是少了「我一定要成功」的決心。

「整個世界就像一個大聯盟,對自己的要求及標準要更高一點。」王文華說,人一生中,要通過無數次「聯考」,國際化是最後一個不用繳報名費,但卻最重要的一次聯考,如果對自己不要求高一點,恐怕很快就會被淘汰。

墊高自己 可以試著修行五力

與上一代比較起來,現在的年輕人需要什麼樣的競爭力,才能讓自己更突出?總括來說,國際力、創意力、領導力、執行力與忍耐力等五種即戰力,是現在年輕人最需要具備的條件。

國際力的重要性已不需要再強調,當世界變得更平以後,年輕人只有提升自己的國際視野,直接迎戰來自四面八方的競爭,才有機會不被世界給剷平。

創意力則是年輕人的專利,在面對傳統的思惟及做法中,年輕人是最能夠突破現有框架的力量,尤其在許多新興的行業中,創業有成者幾乎都是沒有包袱的年輕人。

領導力則是一種整合各種不同背景人才,並且把團隊績效發揮到極致的力量。領導力的另一個面向就是團隊力,年輕人要當領導人之前,當然要先學會被領導,只有在團隊中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建立多方面的能力,才有機會擔任適格的領導人。

至於年輕人最缺乏的執行力與忍耐力,在這種凡事講究速成的環境中,是最需要強調的兩種能力。任何成功都是注重細節、管理細節的結果,是一步步執行與累積出來的,若急功近利,立刻要看到結果,不能堅持到最後,是最可惜的。

國際力 除了靠自己的規畫出國外,近年來明顯增加的交換學生,也成為提升國際觀的好方法。
創造力 遇到困難的時候,換個角度想,往往就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創造出新的解決手段。
執行力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忽視執行能力的養成,往往會讓夢想只是空想,創意只是紙上談兵。
領導力 領導團隊要了解每個成員,讓具有不同背景的每個人都能發揮優點,而非把工作平均分配就好。
忍耐力 任何成功都是一步步執行與累積出來的,若急功近利,不能堅持到最後,是最可惜的。


白領::迴響(0)::靜態鏈結::引用(0)::人氣(3)

摘選自30雜誌封面故事

jackliao | 4 November, 2006 23:46

摘選自30雜誌封面故事

拒絕白領貧窮 
力爭上流勝組

作者│楊紹華 

 不是危言聳聽,但從財務的角度來看,30世代的處境還真有點像「溫水中的青蛙」,一份表面光鮮的白領工作,一份看似不差的薪資待遇,三不五時上餐廳犒賞自己當然不是問題,甚至有時狠下心來,3、5萬元的名牌貨也買得起。只是,當我們偶爾靜下心來想想未來的時候,龐大的購屋貸款、子女教養基金、退休生活老本,卻又不得不令人覺得窮酸不已。
 當然,人生各有選擇,也許你不買房子、不結婚、不生小孩,但你能不退休或不被迫退休嗎?想想,沒有房子、沒有孩子的一個人退休生活,財務壓力應該也不會比別人輕鬆吧?

 我們是不能不急的,縱使工作不會突然人間蒸發(這年頭誰敢保證?),但薪資的緩慢不動、存款孳息少得可憐,甚至已經連物價的攀升都追趕不上了。社會財富分配上,30世代白領工作者的「下流化」,並不只是國外新潮的流行口號而已,在台灣,證據也已一一浮現。

「下流」世代真無奈?
 針對台灣30至40歲受薪階級的財務現況與理財信心,《30雜誌》最新的調查發現,若將受訪者分為年入逾百萬的「上流組」,以及年收入60萬元以下的「下流組」比較,無論是在收入增加速度、理財行為和心態等層面,兩組之間都有漸行漸遠的趨勢。

財富、心態都上下分流
 調查顯示,「上流組」當中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近一年的收入狀況優於前一年,且薪資均有獲得調升;相反的,「下流組」當中收入優於前一年的人則僅有26%,並且有66%的受訪者,近一年未獲得任何的薪資調升。

 更糟糕的是,從理財行為來看,「下流組」受訪者的行為表現明顯消極。據調查,收入百萬者當中,超過六成的受訪者有進行投資理財,其中近一年以來有獲利者多達50%;然而,「下流組」的受訪者則有近六成沒有進行任何投資理財,而藉由投資獲利的人,比例也不到四分之一。

 另一方面,面對未來的財務壓力,七成五的「下流組」受訪者沒有執行任何改善計畫;相對的,超過半數的「上流組」,則正在透過積極的理財計畫改善財務壓力。此外,有接近八成的「上流組」有信心能在退休之前存滿千萬元;相反的,接近九成的「下流組」,認為退休前存夠千萬元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消極的行為來自消極的心態,當調查問及:「你未來一年的財務狀況會變好?或者變差?」,過半數的「下流組」勾選後者,「上流組」則有55%認為明年會更好。

 調查的背後,隱隱浮現一個白領階級的財務黑色陷阱:貧富失衡的現實令人無奈、無奈令人消極、消極令人無為。57%的白領上班族目前沒有任何投資理財行為、75%則沒有針對未來財務壓力採取任何理財計畫。無為,讓白領上班族宿命地遵循日本趨勢觀察家大前研一「M型社會」的預示,持續向下沉淪。

上一代的經驗不管用了
 「消極?話不能這麼說,我不想賠錢,所以只能把錢放在銀行裡,不要跟我說銀行利息很低這種話,我聽過太多投資賠錢的例子了。」過去七年在上市公司高林實業擔任汽車貸款業務員的小陳,不平地說:「尤其,我現在的情況更是賠不起!」今年8月,公司決定裁撤小陳所屬的部門,忽然,一份辛苦但穩定的工作就不見了。

 「當時選擇在這家老字號的上市公司上班,就是以為比較穩,加薪速度慢一點沒關係,慢慢存錢,一樣可以顧好自己的家庭,就像我的爸爸一樣。」幾十年前,小陳的父親在台北南港繼承了一小塊畸零地,搭起鐵皮屋,擺放著簡單的加工設備,就這麼做起家庭工廠的小生意,敲敲打打,一家六口辛苦卻也衣食無虞地生活著。

 「以為可以像爸爸一樣,穩定工作,慢慢改善生活,但現在,我沒收入,要支付房貸,銀行存款只能再撐幾個月,對於兒子未來的教育金,想都不敢想。退休金?先找到工作再說吧!」

 購屋成家、教養子女、退休養老,人生三大基本需求,小陳的爸爸一步一腳印地慢慢達成。但對小陳來說,雖然踏入職場以來也是這麼一步一腳印地走著,距離卻是愈來愈遠。小陳不是特例,《30雜誌》的調查顯示,子女教養、購屋、退休等人生基本需求,正是最令30世代感到壓力的財務關卡。


白領::迴響(0)::靜態鏈結::引用(0)::人氣(3)

M型社會來了!

jackliao | 11 October, 2006 23:45

M型社會來了!

‧商業周刊 2006/10/11
「歡迎來到新世界!」這是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最近送給台灣人的一句話;你別再以為,只要咬牙忍一忍,好日子還會回來,你可能已經從中產階級淪落到「下流社會」而不自知......


【文/曠文琪】

九月底,財經報紙頭條出現斗大標題,英商渣打銀行宣布,以新台幣四百億元收購新竹商銀。緊接著,十月四日,匯豐銀行、花旗銀行又爭相提供高價購併華僑銀行。


同一天傳出,大眾電信也將出售全數股權,交易金額超過新台幣七十億元,爭取卡位的外資包括麥格理、卡萊爾、新橋、高盛等。不止金融、電信產業,在有線電視市場,過去一年,外資將行情炒高一倍,東森、台灣寬頻、中嘉等一一被外資收購。一波外資軍團正虎視眈眈的登陸台灣。


將鏡頭轉進房地產市場,最讓消費者震驚的是,剛結束的九二八房地產檔期,台北房價創十年新高,天母地區出現挑戰每坪八十萬元關卡的預售豪宅案,內湖區豪宅建案將挑戰每坪五十萬元。一份「購屋痛苦指數」調查報告顯示,要進駐台北市(三十五坪預售屋),一般民眾平均需十八‧四年不吃不喝。


荷包漸消瘦 什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無力感讓台灣人越來越憂鬱。


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新聞,其實代表的是台灣經濟與社會板塊的大變動,它正形成一波大海嘯。全球化的趨勢已席捲台灣,隨著購併案越多,人員被精簡的機會越大,更多中產階級將被淘汰,當浪潮落下,台灣的財富將被重新分配,貧者越貧,富者越富,沒人躲得過。


當世界改變,你還是屬於台灣中間的一群人嗎?以下提供你三個自我檢視的問題:一,房貸造成你很大的壓力嗎?二,你不想結婚更不想養兒育女?三,你為小孩未來的教育經費憂心?


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說,如果其中有一個以上的答案是肯定的,代表你已經在這波浪潮中,被淘汰到中低階層而不自知。


九月,《商業周刊》採訪小組飛往日本專訪大前研一。看完我們帶來台灣二十年來可支配所得的成長數字後,他送給台灣的第一句話是:「歡迎來到新世界!(Welcome to the new world!)」他說,在這個新世界當中,「你的薪水最高峰,平均是在四十歲左右,過了這個尖峰,便鮮有機會升官或加薪。你也別再以為,只要咬牙忍一忍,好日子還會回來。」


去年,大前研一針對中產階級消失的現象,以二十年的觀察,寫下了《M型社會》一書,震撼日本,這也是亞洲第一本針對此現象提出全面解決方案的書,小自個人,大至國家,他說,這是關鍵時刻,人們必須擬定新戰略。


關卡:日本八成民眾淪為中下階層 四大證據顯示台灣步上後塵


所謂的M型社會,指的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富者在數位世界中,大賺全世界的錢,財富快速攀升;另一方面,隨著資源重新分配,中產階級因失去競爭力,而淪落到中下階層,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在中間這塊,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跟「M」的字型一樣,整個世界分成了三塊,左邊的窮人變多,右邊的富人也變多,但是中間這塊,就忽然陷下去,然後不見了。


根據大前的統計,去年日本已有八成人口,淪入中低收入階層!在這個新形態的社會裡,如果企業與個人都不展開自救,政府又繼續往錯誤的方式施政,惡性循環下,社會的失業率和物價將年年上揚,收入永遠跟不上物價,整個社會對於未來,都將失去積極性。


事實上,美國比日本更早步入了M型社會。現在,美國最有錢的前一%家庭,只要拿出財富中僅一%的收入,等於社會底層兩千萬家庭的收入總和。攤開台灣的數字,大前研一斷言:「台灣已經出現日本當初的徵兆,成為M型社會!」


證據一,從一九八○年到去年,台灣依照個人可支配所得五等份分析,最窮與最富的一群人,其財富的年複合成長率分別為七.○三%與七.一二%,但中間族群的財富,成長幅度卻僅六.五八%。


長期觀察台灣貧富差距現象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解讀,這代表台灣中間的族群正在撕裂中,「他們未來的機會越來越少,如果不能向上走(成為上流社會),就是往下沉淪(成為下流社會)。」


證據二,台灣的痛苦指數(失業率加上物價指數),創下二十年來新高,達到六.四三。


證據三,去年,台灣的名目平均薪資年增率低於消費者物價年增率,這中間的落差代表的是,我們的加薪幅度趕不上物價的漲幅,也就是說,我們的荷包不斷縮水。再根據主計處發布的最新統計,過去五年,台灣二十三個縣市中,高達十三個縣市,其家戶的每年可支配所得都是衰退的,例如雲林縣、澎湖縣分別減少一萬九千元與一萬六千元。


證據四,二○○八年,台灣將成為老年化國家,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八•六%,超過聯合國標準。這個數據直指,台灣踏入M型社會大門後,就很難回頭。因為,台灣將陷入老年少子化的困窘,手上握有鈔票的人大都是不愛花錢的高齡者,這會使整個社會的財富無法流動,原來的中產階級要賺錢翻身的機會也將變少。


反映在現實生活,每個人的痛苦感開始上升。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自殺是去年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九名,台灣平均每天有十一個人自殺,看精神科門診的人越來越多,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嚴烽彰說,「現在精神科變得很熱門,」他苦笑著,全球化的趨勢越演越烈,他的病患有增無減。


他剛見過一位銀行高階主管,在金控合併風潮下,眼見同事一個個被迫離開,卻不知道自己何時會被取代,這種危機意識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最後,他躲在家裡,不敢去上班,被家人強迫來看診。


也有位在寵物店工作的年輕人,三十多歲,總覺得領的薪水永遠不夠,最後,他開始去幻想未來,刷卡從電視購物買了二十台筆記型電腦,說是以後創業要用的,但要怎麼做,他根本沒有計畫,還沒創業就成為卡奴。這種行為雖然看來令人啼笑皆非,但背後藏著更深的悲哀。


節流:與其寄望政府解決問題 不如自我進行四大意識革命


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擺脫那永無終止的痛苦感?


意識革命一:別再相信過去的社會常識


大前研一開宗明義要大家拋棄過去的社會常識。以前,景氣不好,日子過得苦,政府就靠降息、提高貨幣供給來刺激經濟,但事實證明,不管是現在的日本或台灣,即使利率都陸續創下世界新低,但,現在是社會與消費心態的結構改變,這套方式並不適用。


田園尋新生 高達3,000位白領族爭搶名額,想學當農夫,幫自己的未來,種下希望的種子。


「不要再把一切問題的解決都寄望政府,政府正是問題之所在。」大前研一認為,未來的政府,只會不斷製造更多的負債,企圖向人民徵收更多的稅收,來救助窮人,但這不能根本的解除所有人的痛苦。

因此,大前研一認為,所有人要自救,要忘記過去「只要靜靜的做,就會加薪、升遷」的價值觀,因為真實的未來,並非如此。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本週最新986《商業周刊》】


白領::迴響(0)::靜態鏈結::引用(0)::人氣(3)

退休新解系列

jackliao | 5 October, 2006 23:44

退休新解系列一
人生轉彎 風景更美
人們勇於追求新階段,不害怕挑戰,掀開這一代的「新退休」觀。不過,除了對人生的重新詮釋,外在的職場變動,也是加速職涯轉換的驅動力。
陳珮馨
退休,像個老掉牙的名詞,年輕人毫不在意、中年人避而談之、老年人則討厭它,在這充滿變動的新時代,人生就像搭火車,這站下車、那站上車,永不停息,於是,「退休」成了「蛻休」,人越活越老、企業越活越短,是這個名詞新解變化背後的強大推力。

企業隨著全球競爭,併購事件不斷、壽命卻是急速下降,美國62%的企業活不過五年,台灣企業95%平均剩下13.3年,畢生忠於企業的神話,也隨著煙飛雲散了。

「企業無情,人才不忠。」明基電通人力資源處資深處長童文池,一語點破時代秘辛。大環境的千變流離,也扭轉了職場型態,企業不期待員工從一而終、員工也別想讓老闆養一輩子,就業風險增加,但換個角度,事業生涯也多了無限可能。

長期雇用時代結束

尤其在知識經濟浪潮下,大部分的職場上班族、早已揮別體力勞動,成為「絞盡腦汁」的工作者,年齡不再是威脅,反而為人生增添智慧,每一段的工作經歷,都將成為片段的人生風景。

如何把每一段零星風景,巧妙拼起來,組成完整而多姿多采的人生圖像?成了每個人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大課題與新挑戰。這個功課沒有標準答案,有許多不同的道路,卻和經營事業及生涯一樣,需要定位、策略、執行力、勇氣與創意。

例如,有的徹底拋棄「退休」的觀念,勇敢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有人專心走完人生第一輪,趁著身強體壯,迅速開展第二輪人生。更多的職場上班族,仍舊盡心竭力、守住自己的專業角色,並在現有崗位奮鬥的同時,努力摸索另一面的自我,暗暗為下一階段的人生,留下伏筆。

「生命不可能退、也不可能休,不然就掛掉了!」54年次的嚴守仁說,就是揚棄退休的最佳代表,2005年底,他勇敢遞出辭呈,毅然離開服務16年頭的高科技公司,從而開啟新的人生事業。

擺脫年齡 隨時開啟新頁

身兼董事長和工友,他創設了「北極星知識工作公司」,努力開創精采的人生下半場,在嚴守仁的字典裡,根本沒有「退休」兩字。

回想年輕時,剛踏入半導體產業,隨著台灣經濟上揚、手上股票水漲船高,他也曾經抱著一幅美麗幻想,拼到40歲、退下享清福,帶著家人環遊世界,住到山裡過著陶淵明的日子。

一直到唇顎裂的女兒誕生,打破了一切計畫,專家告訴他,胎兒是受到環境賀爾蒙的影響、成為大環境的受害者,嚴守仁的人生頓時轉彎了,難道就此日復一日上班到老嗎?

長年思索後,他決定獻身生命教育,1997年開始推動讀書會,邀請新竹科學園區的夥伴,一起探討生命意義、尋找人的存在價值,聽來抽象的字眼,他卻是一步步走得踏實快樂。

一直到去年底,眼看父親年紀老邁、自己也累積了充足經驗,嚴守仁覺得時機成熟了,於是揮別辦公室,展開創業生涯,一方面朝理想衝刺,同時還能好好陪老爸。

嚴守仁的故事,只是眾多縮影之一,過去許多人畢業找工作、掙到有保障的位置後,就努力往上爬、直到終老退休,現在人生卻可以停止、切換、重新開展。

現在人們漸漸了解,年齡不再是藉口了,如何聆聽內心的呼喚,才是最終關鍵,就像美國世代行銷專家馬蒂‧迪特瓦(Maddy Dychtwald)在「C型人生」一書中所說,人們開始擺脫年齡的顧忌了,許多人可能會在35歲重回校園、52歲創業、45歲成家、76歲再婚…。

今年66歲,每天清晨扛鋤頭、揮汗種菜的劉力學,就是活生生的寫照。他在52歲時,決定從科技公司退下來、獨自研究廚餘回收,經過了九年的研發期,終於順利做出「有機推肥」,種起香甜可口的有機蔬菜。

退出職場 61歲開始做農夫

「我61歲開始做農夫!」劉力學非常驕傲,他開創了「臨海農場」,搶著訂購的顧客大排長龍,只好不斷墾地、努力提升產量。

劉力學自有他的人生算法,「我要活到80歲,還有30年」,他屈指算著,「50歲轉行,還來得及!」回首創業過程,他非常慶幸,當年做了正確決定,趁著體力強健時,提早退出職場。

人們勇於追求新階段,不害怕挑戰,掀開這一代人們的「新退休」觀。不過,除了對人生的重新詮釋,外在的職場變動,也是加速職涯轉換的背後驅動力。

眼看全球企業變動劇烈,併購、遷廠事件頻仍,職場不再是長期飯票了,統一超商副總經理吳國軒格外感觸,身旁許多朋友才47歲,公司為了節省成本,不得不遷移到大陸、東南亞,工作也沒了。

不只有台灣,全球產業都捲入這一場追逐「世界工廠」的趨勢,萬寶華企業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李崇領觀察,歐洲、美國更早面臨產業外移,哪裡人力成本低廉、就往哪裡跑,大舉遷移到中國、印度、東歐等,留在本國的工作機會,相對就變少了。

長期雇用的時代結束,企業為了精簡成本、不斷端出優惠方案,向著薪資、年齡、薪水均高的中老年員工喊話,職場位置變少了,隨著不景氣衝擊,越來越多的企業遇缺不補。

外在的職場變動,加速了資深上班族的腳步,長年賣命的疲倦感,也在心底催促著,「這一代人,真得工作得很辛苦」,李崇領說,甚至很可能每一天,都反覆捫心自問,到底「哪時候要休息」?

雖然辛苦,這群嬰兒潮世代的工作者,並不因此喪氣,他們仍舊奔命職場、積累專業經驗,努力從工作中、找出一份樂趣來,甚至幫下一階段的自己,私下擬好人生藍圖。

李崇領工作之餘,幫自己埋了一個夢想,每逢假日,他和太太四處爬山,不忘了趁機探尋,有沒有合適的山地。「我們想離開台北市,買一塊地」,李崇領說,眼神閃著期待,「還要自己蓋房子,從造林開始!」

美商甲骨文台灣分公司人力資源部協理彭雪紅四年前,開始學油畫,46年次的她,從小就喜歡藝術、一直沒機會拜師,過去大部分時間照顧孩子,根本沒空閒思考這些,難得孩子長大了,恰好遇到社區開班,毫不猶豫就報名了。

「可以在同一張畫布裡,表現妳自己,真好!」,彭雪紅喜歡玩色彩,油畫可以一塗再塗,隨著心情轉換,添上不同色調。學畫,連生活感受都不同,每天開車途中,她會觀察天空的雲彩,思考如何下筆,才能描繪雲彩層次。

一幅藍色瓶身的靜物畫,端端掛在辦公室牆上,「感覺我還有一些潛力等著發揮」,彭雪紅笑得很開心,當然,終有一天會走出辦公室,油畫的美感卻將伴隨一輩子。

悠游人資領域20年,擔任豐銀行台灣區人力資源處資深副總裁的陶尊芷,則壓根子沒想退休,每天愉快地踏入辦公室,望著人們踏入公司、日漸茁壯成長,心底深處就湧起一股成就感。

「現在是憑著使命感做事了」,陶尊芷說,就算有一天,真得要辦理退休,她會選擇擔任志工,把畢生的人資經歷,貢獻給台灣的人力資源領域,也因此,她很珍惜每一天的工作,幾乎視為「志業」經營了。

打破職場邊界 人生更寬廣

不管選擇何種態度,一旦看破了職場邊界,人生的定義頓時寬廣起來,退休變成一個簡單字眼,只會出現於公文往返,「我退休了!」意指離開當下職場,步向下一段的生涯舞台。

只是,如何能掌握方向,好好跨出下一步呢?嚴守仁鼓勵大家,舉起頭往上望,尋找生命最亮的那一顆星。

「你要過垂直的人生,還是水平的人生?」他問,從牙牙學語、一路到白髮蒼蒼,就是一條水平的人生,人們順著時間軸線,越走越衰老,最後步向死亡墳墓。

不過,若是找到終極目標,將踏上一場神奇的旅程,就像一條「垂直的人生」,越走、心靈越往上提升、生命散發成熟光芒。

「變老,不等於變成熟。」嚴守仁說,他吆喝大家一起來,不管選擇提早退休、退而不休,或想趁早思考下一步,只要能抓住生命價值、不斷往上攀爬,終將在這場人生劇場中,演得轟轟烈烈,永不落幕。


【2006-10-05/經濟日報/A14版/企管副刊】


白領::迴響(0)::靜態鏈結::引用(0)::人氣(3)

一句話的魔力─職場溝通術

jackliao | 13 July, 2006 23:43

一句話的魔力─職場溝通術

你想避開無日不有的辦公室衝突?你想在錯綜複雜的工作中讓你的專業能力被了解?你想在部門分工中讓你的績效被看見?在這個日益複雜的現代職場中,掌握溝通的魔力正是讓我們工作愉快、職場升遷發展的關鍵。

文∣林婉蓉 版面設計|彭修浚


溝通有那麼要緊嗎?」「工作不就是把事情做好最重要嗎?」如果你現在還這麼想,那麼你離現代職場的工作核心就遠了。

美國電腦巨人IBM有個編號291111名為「六十分鐘裡的六十個點子」的內部文件,其中第三十五個點子就是敦促工作者要多學溝通。因為現代職場中,你學會溝通,工作起來就能比別人幸福,當然也會比別人傑出。往往只是一句話,就讓工作變得愉快,也成為職場升遷發展的關鍵。

讓你的能力被看見

「我們來到一個人力資源供過於求的世界,供過於求的結果將引起過度競爭。」前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在《供過於求的世界》一書中早已點出今天職場的人力困局。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則進一步詮釋:「溝通是一種行銷的過程,一個上班族空有一身武藝,卻無法透過適切的包裝來呈現,你的努力很可能會被埋沒。」讓你的專業能力被了解,讓你的工作績效被看見,這是溝通在現代職場中的積極意義。

但溝通在現代職場中的消極意義,你可能更常感同身受。辦公室隨時爆發的衝突彷彿就是現代職場難以免除的副產品。主管豬頭、部屬不肯配合、同事緊張競爭、合作伙伴意見不一、客戶無理挑剔,時時讓辦公室低氣壓籠罩,再再讓上班族抓狂不已。二次大戰名將麥克阿瑟已為現代職場的需要做了預示:「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增加了解,而是要避免誤解。」

日益頻繁的職場誤解,並不只發生在一般辦公室,現在連專業性崇高的醫生都難以倖免。今年39歲的台北萬芳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吳明順,還因此特地跑去花錢學溝通。原因是,有一次他幫病人進行膽胰管攝影時,沒想到檢驗併發了一萬人才會出現一例的罕見併發症。病患的父親非常生氣,認為是他醫術不佳,還在病房公開責罵吳明順。「我為他女兒做了那麼多,他一點感謝都沒有。」吳明順心情十分鬱悶。現在吳明順除了和病患溝通外,也有更純熟的能力和病患家屬溝通。

本位主義擺一邊

溝通是一種專業,更是一種心態。明基電通電腦營銷總部總經理洪漢青回想自己剛入職場時,由於個性很急,總覺得大家的想法應該都和他一樣。「這樣做啊, Let’s go!」雖然他這樣說,結果發現大家都不動,「當時年輕嘛!思考比較不周詳,少幫別人想。」洪漢青後來了解別人未必和自己想的一樣,溝通必須先把自己的本位主義擺一邊。

台灣雅芳公司總經理王子云初出社會時的溝通失敗事例則更慘烈。她曾在公司重要客戶的要求下,一起去pub應酬消費。「喂,妳第一天來上班啊?去玩樂的門票還拿來報帳?」財務部人員不客氣地說。「我犧牲自己的時間帶客人去,連加班費都沒報。」王子云則覺得很委屈,但她還是跑了一趟pub請對方開立發票。「那樣開不對,妳應該要含稅價。」財務部承辦人員又質疑,王子云聽了火冒三丈:「上面都有地址,你可不可以寄給他們,請他們改完之後寄回來。」對方回答:「我為什麼要幫妳做這件事?」雙方爆發衝突,在辦公室嚴重口角。

王子云事後回想,自己當初若能清楚對方的期待,並依其思路和個性改變說話的態度,不難達到雙贏的溝通。職場上最容易造成溝通失敗的元凶就是本位主義。

「良好的溝通要以對方的角度談事情,不然花多少倍力量可能都沒用。」明基電通總經理李錫華頗欣賞年輕人赤裸裸地直接表達,然而他以多年的職場經驗建議,事前花時間做足溝通,之後做事才會順利。

怎樣溝通最有效?

沒有人天生就會溝通,所幸溝通很容易學習,但關鍵是要不斷地練習。著名的溝通專家、台灣卡內基課程負責人黑幼龍強調,溝通不是一種學問,也不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習慣,沒有練習就學不會。

那麼該從哪些方面練習溝通的技巧呢?台積電人力資源副總經理張秉衡認為,好的溝通應該將自己要表達的意思說清楚,還要懂得聽到別人什麼地方意見不同。的確,溝通就是一種雙向的互動,是表達與聆聽的藝術,但是怎麼說、怎麼聽,卻各有巧妙不同。

說故事

說故事是最有效的溝通。《華爾街日報》有一次訪問了兩百位副總經理以上的高階經理人,問他們對於聽演講有什麼感覺,結果46%說很乏味,44%說聽了想睡覺,可見如何說得讓人印象深刻又深受啟發,實非易事。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則有他一套獨特的溝通方式,他最常說起自己年輕時候的故事,來和年輕員工分享他的人生哲學。

譬如,嚴長壽最常分享自己的「垃圾桶哲學」。他說,年輕的時候他只是收垃圾、倒茶水的小弟,他請同事教他英文、使用終端機,沒有人願意。有一次他在收垃圾的時候體悟到,假如要從人家喜歡的、正在做的事情學,大概沒有機會,也許最好的學習,就是從人家不喜歡做的事情學起。每個聽到這個故事的員工都能了解,老闆想傳達的道理是「只要有機會去做,就是一種學習」。說故事的能力,讓嚴長壽能有效地向員工溝通、傳達他想建構的企業文化。

提問

你想問,對方未必想答,如何問出癥結、解決問題,也是一大挑戰。美商安碼商務系統公司台灣區總經理吳玉龍就有類似的經驗。他以前說話都採命令式,有位業務同仁覺得向他報告是件很痛苦的事,因此都報喜不報憂,以免面對一連串的質問。

吳玉龍發現自己提問語氣的毛病後,開始用軟性的話家常方式,詢問對方的工作狀況,再問問「最近有沒有遇到比較難纏的客戶?」「有沒有什麼需要支援的?」某次這位業務同仁好不容易在鼓勵下說出問題,他沒有責備和怪罪,而是先認同業務同仁的努力,再一起討論補救的方式,最後並讚賞對方能勇敢地說出問題。從此,就像施了魔法一樣,他們之間原本的溝通落差就消弭了。

傾聽

大多數人都多說而少聽,然而讓自己積極、耐心地聆聽,會有令你意想不到的收穫。即將派駐哥斯大黎加的外交官朱怡靜,在國內負責安排外賓的接待與參訪機構的行程,工作十分忙碌又不容出現絲毫錯誤,以免貽笑大方。有一次她在接洽的過程中,對方一位自稱X先生的人來電,問了許多細節的問題。

根據朱怡靜往常的經驗,沒有人會問得這麼詳細,而她手上待辦事項還有一大堆,心裡實在著急。她快要失去耐性了,可是她告訴自己還是好好聽完對方的問題,能當場回答的就回答,其餘的經查明後再回覆。終於,對方滿意地掛上電話。朱怡靜鬆了一口氣,同事這時候告訴她,X先生是國外對口單位的高階主管。「我非常慶幸耐心地傾聽,沒有得罪他。」朱怡靜積極地聆聽,不用多說話,就完成一次絕佳的溝通。

主動出擊

老闆需要為下屬的作為負責,更必須扛起業績壓力,他有權知道工作的一切進度,因為這就是他的工作,試想如果你無法掌握你的工作狀況,結果充滿了不確定性,那會是多麼地不安?切記,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主動回報進度也是下屬的職責之一。王子云以雅芳公司為例,夏季原本5億元的目標,因為今年大太陽到6月中才露臉,影響美白和防曬產品的銷售,現在只能賣到4億元了。然而當下屬只跟她說業績沒問題,卻未告訴她剩下1億元的營收哪裡來,她實在無法放得下心,「這不是信不信任的問題,而是負責任。」

多練習

就像溝通達人黑幼龍一再強調,溝通力的培養重點就是不斷練習,「溝通和游泳一樣,看多少本書、聽多少場演講,沒有下游泳池游過,還是不會游。」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練習,在做完溝通力測驗、了解自己的溝通類型後,再就職場最需要的溝通力、傾聽力、提問力、簡報力,來為你的職場加分,讓你找回久違的職場幸福感!

(本文摘自7月號30雜誌)


白領::迴響(0)::靜態鏈結::引用(0)::人氣(5)

600萬人掀起島內移民潮 35歲的退休進行式

jackliao | 11 June, 2006 23:42

600萬人掀起島內移民潮 35歲的退休進行式

‧遠見 2006/05/05
對這群超過台灣1/4人口、總數約600萬人的台灣嬰兒潮世代而言,出生長大的城鎮是第1個家。為了工作求學,他們往都市移動,都市是他們的第2個家。現在,逐漸進入退休期的人生第3階段,他們又將開啟一波新移民潮。

【作者/林孟儀】

追夢開始。

最富有的一代,改寫退休定義


深具經濟實力且不甘寂寞的嬰兒潮,不求子女奉獻,傾向以集村農舍的方式,與有偕老。(攝影/陳宗怡)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在《下一個社會》著作中指出,21世紀前半葉,全球三個最重要的趨勢是:人口結構變遷、全球化及知識經濟興起。

今年,將是全球、也是台灣人口結構變遷的重要轉捩點。

因為二次大戰後,1946年至1964年間出生的戰後嬰兒潮(Baby Boomers),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人口數最多、也是最富有的一個世代。而從今年起,到未來的20年內,這群嬰兒潮將陸續迎接他們的60歲生日,也就是迎接退休。

退休,無可避免地,將成為全球未來20年的主流社會議題。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BusinessWeek》、英國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今年都曾以封面故事,探討嬰兒潮世代邁向60歲後,如何抗老化、規劃退休生活、高齡勞動力如何再運用等全球新議題。

現正在台灣牽動319鄉島內移民潮的新移民,絕大多數是出生在1946到1964年、年紀在40到60歲之間,而紛紛進入退休、或準退休階段的台灣嬰兒潮世代。

對這群超過台灣1/4人口、總數約600萬人的台灣嬰兒潮世代而言,出生長大的城鎮是第1個家。為了工作求學,他們往都市移動,都市是他們的第2個家。現在,逐漸進入退休期的人生第3階段,他們又將開啟一波新移民潮。

只是這一次,他們不再為了謀生、就業而移民,而是要尋找能實現一生中各種夢想的第3個家。

目前台灣嬰兒潮世代所展現出來的退休規劃面貌,已與他們的上一代有極大的不同;而且也將深深地影響目前30歲左右的下一代。

嬰兒潮的父母那一代,在戰亂貧困中成長,資源財富有限、教育程度較低,退休後多過著如美國心理學家提摩西莉瑞(Timothy Leary)所說的日子:「退休就是退出勞動市場,回家打開電視機。」

但牽引新一波島內移民潮的台灣嬰兒潮,已經不甘於在家看電視、無所事事的退休生活。


入世隱士。

在夢土上,推動社區營造

他們通常希望有好山好水做為退休的布景。

婦運人士與作家施寄青,從正式退休前10年,就藉著一年200場走遍台灣演講的機會,尋找好山好水。花了10年時間,最後她看上的是苗栗山上森林環繞的優雅南庄。

在台灣菸酒公賣局服務20多年的徐淑賢,厭倦單調的公務員生涯,一退休就隻身去澳洲自助旅行一個月,接著花一個星期收拾細軟,便揮別台北,頭也不回地到台東買地經營民宿「花墅」。

「每個季節、每天都可以看到不同時段的海,很新鮮!我吃飯、拔草、運動時都能看到海,喔,我不用吃飯也飽了!」徐淑賢一提到海,眼睛就亮起來。

除了地點選擇外,對退休後要住的那棟房子應該長成什麼樣,台灣嬰兒潮世代也極度講究。

經過了三年的尋覓與瞭解,剛剛40歲出頭、從事雜誌代理工作的王穎珊(化名),選定了台東的都蘭當做退休的地點。今年初,她終於買下了1900坪的土地,4月初興奮的入籍台東後;現在她開始計畫花兩年時間想像與規劃夢想中的住家。

「我要在基地上種植幾棵大樹?房子客廳要有一面大落地窗,可以看著寧靜的都蘭灣,要幾個房間?……」想像過程已讓王穎珊極為忙碌,到處參訪別人的房子外,也一直探索自己內心需求。

好地點、好房子外,他們往往一個朋友影響另一個朋友,慢慢形成集體移居的現象。

台東的都蘭慢慢形成退休部落就是一個例子。王穎珊是受開民宿朋友影響才變成台東人,現在她正在影響當設計師的朋友也移居都蘭,就這樣一個帶一個地形成新移民部落。

而且,通常他們並不是當地的隱士,而是積極希望參與地方,讓地方更好。

施寄青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自從2002年搬到南庄後,施寄青在當地成立侏儸紀故鄉營造協會,扛起社區營造與生態保育工作。一輩子都在搞運動的她笑自己:「沒想到退休後還要繼續革命!」

而北縣金瓜石的社區營造成果,也有外來移民的貢獻。受到當地里長吳乾正影響,許多外地移民、民宿業者,加入吳乾正成立的社區工作隊,常在清晨荷著鋤頭爬上三安社區山頭,齊力把台灣僅存的礦業用引水道、水圳橋等古蹟,從荒煙蔓草中清理出來,寫下社區營造的典範。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006年5月號】


白領::迴響(0)::靜態鏈結::引用(0)::人氣(2)

5大產業人力資源長:未來五年誰最搶手?

jackliao | 8 June, 2006 23:41

5大產業人力資源長:未來五年誰最搶手?

文∣王念綺 攝影∣李芸霈

34歲的Eric,原本在銀行擔任櫃檯行員,但早在四、五年前,他就看到金融業的趨勢,於是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努力進修、考證照。由於預先準備,Eric目前已是一名優秀的理財專員,成為每年帶來高業績的當紅炸子雞。

未來五年企業最需要怎樣的人才?這些人才應該具備何種技能和特質?掌握趨勢就掌握未來,30世代的你要如何在工作崗位上,持續積儲自己的專業、發揮自己的特質,成為該領域未來的搶手人才呢?

金融業並非新產業,近幾年金控整併後,新產品推出活絡,原先金融從業人員為因應轉型,每個人都須擁有數張證照,並以提升銀行績效為目標。科技業也由過去的半導體產業,朝向IC設計、軟體、產品研發與設計等高附加價值的方向發展,而工業設計更是台灣打造企業品牌的利基點。

金融業:專案管理需求大
中央大學人資所所長林文政指出,金融業近年有大規模的變化,專案管理、風險控管、與客戶關係管理等人才需求增多。他分析到由於推出許多新產品,如現金卡、信用卡、保險等各種商品,因此需要個經、企經等不同事業群與通路整合。許多事務需要跨部門,因此專案管理人員需求增加。

此外,金融界的新巴賽爾協訂(BaselⅡ),也使得銀行未來資訊要揭露與結合,因此風險控管、稽核人才的需求非常欠缺。至於客戶關係管理,由於金融業也是服務業的一種,在愈來愈講求服務品質的年代,公司對於CRM(客戶關係管理)和RM(關係管理)愈來愈強調,這樣職務的需求也愈多。

科技業:產品設計人才難尋
惠悅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王伯松認為,科技業現今是利基市場,人才需求非常明確,核心為研發、設計等專業人才。台灣已由過去的半導體業、製造業,發展至現今具高附加價值的IC設計、軟體研發產業,對於工程研發人才需求增加。

美感經濟時代到來,工業設計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明基電通數位時尚設計中心總監王千睿談到,現今工業設計最新趨勢已由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轉向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在台灣走向品牌化之際,具創意、美感與文化內涵的工業設計人才非常缺乏,明基數位時尚設計中心,每年需要的工業設計人才缺額甚多,都未能補足。

百貨業:國際人才有更多舞台
百貨服務業雖不會有新職務需求,但隨著服務品質的要求提升,具有自律性且具國際觀的人才會是求才重點。隨著百貨賣場的開設增加,需求人員也大幅增加,尤其是當百貨業向大陸發展時,願意外派的中、高階人才更缺乏。擁有十年餐飲訓練經驗的王品集團訓練總監張勝鄉認為,從事服務業的人一定要熱忱,並抱著學習的心,當發現問題時,能夠主動解決。由於每年創立兩個新品牌,因此王品集團中每年都缺兩個區經理,今年也預備招募三百個儲備幹部。

時尚業:更需要細緻的服務
而時尚業所面對的客戶,更是具有相當消費力的族群,香奈兒資深傳媒經理及發言人吳世家認為,在面臨眾多時尚精品的競爭下,產品差異不大,當細緻的服務成為建立消費者忠誠度的關鍵時,時尚業所需的人才就必須具有十足的耐心、細心與執行力。

廣告業:整合思考人才短缺
奧美廣告副董事長葉明桂認為,現在廣告人必須更有紀律與抗壓性,因為現今的廣告主給予的時間更少,人才要能在高壓情況下忙而不亂,並發揮創意。進入數位化時代後,廣告藉由媒介與消費者溝通,要能掌握不同新媒介的特質並展現創意,廣告人本身最好就是新媒介的使用者,例如網路、即時通訊、部落格等,才能理解所屬族群的態度與行為。

廣告業要在市場上競爭,已經不能單用價格或是創意取勝,而是進一步提升品牌價值。因此優秀的策略規畫人員,以及具廣告、行銷、公關三大領域的整合思考及運用者非常短缺,那也將是未來成為中高階主管所必備之能力。

顧問型業務:各產業都有需求
長期觀察台灣職場變化的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指出:「顧問型的業務,是未來各個產業所欠缺的。」各個企業長久經營下去的重點即是獲利,因此能夠為公司提升業績能力、達到收益的人就是業務。現今的業務不只要會與人溝通,同時需具備足夠的高度專業能力。如銀行理財專員需要四張以上的證照;科技業中,販售電腦產品的業務,對於產品必須深入了解,才具有說服力;就連百貨公司中賣內衣的專櫃小姐,也要一眼就看出來客戶的尺寸才夠專業。

人力三大關鍵特質
當然,未來產業趨勢的變化,也會反映在人力特質上。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於今年初針對各企業人資、管理及一般主管所做的調查顯示,企業最重視的員工態度分別是:主動積極(22.7%)、團隊合作(19.7%)、責任感(12.4%)。

這與林文政的觀察不謀而合,他認為這數據反映出現今企業最缺乏的,就是具備主動積極、責任感、團隊合作等特質的員工。因此,能夠積極主動完成超過主管期待的事情;具有責任感,即使能力不足,也會盡最大努力,想辦法把事情完成;並且擁有團隊合作的能力,不只在單一部門或小團體,而能站在公司角度上思考,具備以上三項特質的人才,將會是企業的最愛。

奧美廣告人力資源長許淑華強調,團隊合作是職場上的第一競爭力,而團隊能力中包括了溝通、協調、領導與整合能力,因此不單只是小團隊成員間的合作,中、高階主管更需具備這種能力。

全方位自我加值
那麼,在新人力時代,30世代要如何自我加值呢?許淑華建議多閱讀專業期刊、蒐集市場與產業相關資訊、與專業人士多接觸、建立自己的人脈網路,來培養自己資訊情報的蒐集能力。

從事人力資源十多年,半年前由科技業轉至廣告業的許淑華,本身訂閱許多份與人力資源和廣告領域相關的電子報,每天花半小時至一小時閱讀,掌握市場的資訊。雖然沒有立即的效用,但能讓自己隨時掌握人資領域的新工具,並思考新工具未來是否可應用到工作上。即便她工作忙碌,也會逼自己抽空參與各種研討會、相關產品發表會、講座等,除了解最新工具與產業趨勢外,也是認識許多同業的好機會。有了更多人脈,許多新資訊就更可藉由聊天或轉寄的文章中獲得。

萬丈高樓平地起,30世代若要在競爭激烈的各行各業中嶄露頭角,必須由小地方累積,通常能與別人不同之處,即在於注重這些不起眼的小細節。

(本文摘自6月號30雜誌)


白領::迴響(0)::靜態鏈結::引用(0)::人氣(5)

聰明工作36計

jackliao | 31 May, 2006 23:40

聰明工作36計
~商業週刊

儘管全球化、網路革命,在過去二十五年,大幅提升人類的生產力。然而,也從此,「埋頭苦幹症候群」正以美國為首,向全世界白領階級蔓延!這群「埋頭苦幹族」的面貌,跟過去截然不同。

【文/王仕琦】


仁寶電腦總經理陳瑞聰

埋頭苦幹症候群正蔓延
白領階級工時變長、事做不完

去年十月,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就以「你工作如此賣命的真正原因」(The Real Reasons You're Working So Hard)為封面故事,探討此一現象。不只美國,全球化的競爭,也迫使歐洲人拋棄較短工時的傳統。○四年,德國每週工時超過四十小時的人口,從四百七十萬人增加到五百三十萬人,法國勞工也有此趨勢。

在台灣,根據主計處民國九十四年公布的「社會發展趨勢調查」:二○.五%的人認為,自己總是或經常,無法完成每天預定想做的事情;一七.八%的人每天工作超過十小時;十五至四十四歲的人口中,三成以上自覺經常有時間壓力。

無效率的溝通是病原體
近四成經理人每週至少浪費半天

為何科技工具增加,時間卻不夠用?

麥肯錫一份針對全球七千八百位經理人的調查點出關鍵:無效率的溝通(包括語音、電郵和會議)。這份報告指出:有近四○%的經理人,每週必須花半天到一天在沒效率的溝通;二五%認為目前的溝通已超出他們所能管理的範圍。

針對此點,麥肯錫企管顧問公司資深合夥人布萊恩(Lowell Bryan)指出:「能夠處理更多複雜性的人才會是贏家。」換言之,馭繁為簡,避免自己被工作消耗殆盡,是白領階級拒當埋頭苦幹族的唯一心法。

運用五大聰明工作秘訣
學習馭繁為簡,有效管理產能

其中,「管理產能,而非工時」是重要的概念,人們必須減少低價值的互動頻率。以下是五個幫助你聰明工作的秘訣。

一、設定優先順序:確立真正值得你花心力做的工作,想辦法外包其他不重要的工作。
二、預留時間:不管在專業還是家庭生活,都要預留時間給無法預見的事件和訊息,太緊湊的行程會造成壓力。此外,如果你不在工作與工作之間,預留時間,讓自己轉換心情,會把自己壓垮。

三、運用科技,過濾資訊:透過各種電子產品,你總是可以被找到。但在週末關機又不是個好選擇,可以用新科技來過濾你的電話和電子郵件。

四、將決策權下放:擴大中低階經理人可以做出的決策範圍,給自己思考事情的時間。加州智庫未來學院總監沙佛(Paul Saffo)就說:「獨處,在職場是奢侈的資源,有時你必須要遠離一些,相信沒有你,事情還是可以運作如常」。

五、補充創造力:跑馬拉松、學習如何煮菜、聽音樂等活動,可以提供休息和放鬆,讓你補充創造力。

個案一:
管理時間》陳瑞聰 嚴守議程表

十八年前,陳瑞聰接下仁寶電腦總經理職務後,一路將仁寶帶領到全球第二大筆記型電腦公司,並轉投資手機廠華寶通訊、面板廠統寶光電與封測廠飛信半導體等。如今,他掌舵的事業體合計年營收已將近四千億元,擁有上萬名員工。他堪稱國內最忙碌的科技執行長之一,每週主持的會議近四十個,平均每月出國達八次。以下為陳瑞聰自述:

我常戲稱,我應該稱作「開會長」,我每天唯一的工作就是開會,出差是為開會,應酬也是開會。每天早上八點到下午六點離開辦公室前,全被會議給占滿,最高紀錄,我一天得開上十二個會議。

會議管理:建立開會標準作業流程,客戶也要遵守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開會最常遇上的無效率情況有兩類:第一種,原定的開會時間delay(延遲)。要知道,若是我前一個會議拖延半小時,等著我主持下個會議的其他人就得空等半小時,若有十個人,就等於公司喪失掉至少半天的競爭力。第二種,會議結束,沒能達成任何結論。沒有結果意味著原地踏步,公司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

過去,我就常碰上這兩種情況,後果是讓我每天活在無止盡的會議夢魘裡頭。別人看我現在一個星期有將近四十個會得主持,數量相當嚇人,其實,我過去的會議次數,比現在還要多出許多。從五年前開始,我採取的做法是,要求將每個會議的議程表先定出來,議程表中必須條列得一清二楚:這個會議必須討論的議題有什麼,每個議題要花多少分鐘,必須做出什麼結論。

過去我整天的行程表只有一張,現在我是每場會議都有一張議程表;過去,我每天的行程是以小時為單位,如今,我則是以分鐘計。

面對不同的客戶,議程表也會有所調整,德國客戶做事嚴謹只談公事,有時候連三分鐘的寒暄時間都可省掉,直接由會議主持人個別介紹,事先將名片放在客戶面前即可。

美國客戶的作風較開放,因此,我們會將每個議題的時間長度訂得較寬鬆,透過長期下來得到的經驗法則,我們已經有一套開會的標準作業流程。

個案二:
管理時間》陳玲玉 黃白單監控工作

陳玲玉,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的主持律師,主辦台灣高鐵等重大BOT案,並為國泰、富邦、中信、台新等金控集團的法律顧問,是國內法律界的金控保母。以下為陳玲玉自述:

我喜歡工作,而且做得非常的有效率。同樣是一小時,別人做一件事,我可以做兩件、甚至三件。我常覺得自己的這一輩子,是其他律師的兩輩子,也因為這樣,我看了很多的東西,累積的人生歷練比別人多,所以在做決定時,就會知道什麼是對的,而且會很有信心,容易安定下來。

平時,我八點出門,從家裡到事務所大概需要二十五分鐘,我會都拿來看報紙,先看報,才能「看報辦案」,就當天的新聞事件做即時的回應。例如某速食連鎖店的消費爭議,我在車上,一看到報上的消息就立刻打給客戶,做立即的回應,不然等到了辦公室,再做回應,已經超過了報紙的截稿時間,就會延誤事情的處理。

隨手記錄:餐巾紙也拿來寫,甚至集結出書

到了辦公室之後,我第一件事就會看e-mail、傳真。我有一個很得意的發明,就是「黃白單」(二聯單,上為黃單,可複寫,下為白單),我就是靠這個來控制工作的進度。

看完e-mail之後,就是黃白單發揮效用的時候。我把要同事們辦的案件,用黃白單寫上應完成日期,黃單分給負責的同事,白單就留在我這裡。我根據白單去收回案件。同事常開玩笑,如果事情沒做完,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到Lindy(陳玲玉的英文名)的房間,把白單子偷出來!

我最不能忍受工作延遲,甚至,我在餐廳時,還會用他們的餐巾紙,把當時腦子裡想的東西寫下來。

袋子哲學:工作各裝進A4袋子,一件件解決

還有就是我的袋子哲學,我很會善用很多A4大小的袋子。如果有十件事,我就會用十個袋子分別把它們裝好,然後開始做第一件事,感覺就只有一件事,做起事來壓力就不會那麼大。

之後再就特定案件分析法律爭點,思考哪一個律師適合,再以口頭或是黃白單方式發案,一個工作完成,享受一下小快樂,再打開第二個袋子。等到第十個袋子做完之後,第一個案子可能就有回音了。我的腦筋要處理很複雜的法律問題,所以其他東西就一定要歸簡,工具也會把它歸類好。

個案三:
管理資訊》王偉忠 由專人過濾資訊

身處娛樂圈三十年,王偉忠現在統管四家電視節目製作公司,擔任製作人的電視節目共七齣,每週由他製作出手的節目總時數達三十四•五小時,並處理二十四位明星經紀業務。王偉忠目前投入時間最多的以時事相關節目為主,包括執導八點檔情境喜劇「住左邊住右邊之全民拚幸福」,及擬定模仿秀「全民大悶鍋」每日主題方向。以下為王偉忠自述:

我工作的模式,是如何一整天集中腦筋之後,再讓自己放鬆。這就好像把毛巾擠乾後,整個放鬆再吸水,再擠乾的活動。

創意推力:早起到公園跑步、窗外一定要有綠意

運動對我非常重要,天氣好的時候跑大安公園,陽光呀樹,早上跑,看到很多小孩子上學,看著他們很開心。天氣不好時,我會去健身房。跑步時電話就放在旁邊,想到什麼事就拿起電話,打給同事大聲說:「你快點把什麼做完。」健身房一旁運動的人會看著我,覺得我很奇怪。

綠色對我也很重要,我的房子再小、再怎樣,一定要有view(景觀)。view對我很重要。你讓我住豪宅,打開窗子看到別人家後面在曬三角褲,我會瘋的。我是南部小孩子,我一定要陽光與綠色,公司會議室外也有綠色花園,看到一片綠色可讓我腦袋清新。

創意助手:專人負責讀報,每天早上電話簡報

這種人情世故各方面議題上,講道理還要寫到喜劇去,不是鬧劇砸蛋糕,不僅要知道喜劇技巧,對目前社會發生什麼要非常敏銳,這是非常大的壓力,一看就知道,不能講外行話。

要培養這種敏銳度,我必須大量吸收資訊,平常就有很多朋友與我交換各類訊息。公司裡有一位企畫,負責資訊整理,每天閱讀各類媒體,並消化簡報給我聽。

我每天早上十點鐘打電話給她,聽她講當天的報紙內容給我。她是我在中廣做「中廣男人」節目時一起工作,後來請來我的公司。聽完這些資訊,我腦子會很快抓住要點,這些點子我會知道哪些會拿來做新案子,還是要丟到我哪個節目去。

她每天早上要花約兩小時,閱讀六、七份綜合性報紙,還有每星期出版的主要週刊、月刊等,把其中一些趨勢性、生活面的話題口頭告訴我,每天早上講電話大概十幾分鐘吧。因為我們工作很久,她知道我有興趣的議題,包括市井小民的生活變動,及一些趨勢性的報導。


白領::迴響(0)::靜態鏈結::引用(0)::人氣(2)

三大抒壓快樂療法 30世代太倦怠!

jackliao | 19 May, 2006 23:40

三大抒壓快樂療法 30世代太倦怠!

作者/江欣怡 攝影/吳毅平 

每三個台灣上班族,就有一個人出現工作倦怠感。

這個數字是台北市上班族協會調查發現的,而上班族工作倦怠的主要原因,在於「對工作未來的不確定或無力感」。另外,根據安麗日用品今年2月進行的一項「台灣生活樣貌調查」也發現,在20~59歲人口當中,有近七成的民眾缺乏工作成就感,還有五成的人想要換工作,但其中有八成的人覺得自己壓根沒有機會換工作,更有四成的人連嘗試改變的勇氣都提不起來。

工作,已經是台灣民眾的生活重心之一,但工作上的挫折感與缺乏就感,卻幾乎天天讓人鬱鬱寡歡。這不能只用「中年危機」四個字簡單解釋,事實上,即便是剛剛進入職場的 30世代,也同樣面臨類似的心態困境,亟待尋求解決之道。

重拾快樂的三種方法

當然,找出自己倦怠的根源並不容易,但仍有許多實質的方式可以創造快樂與活力。音樂創作人李欣芸便靠著芳香療法獲取創作靈感,在同是強調想像力的音樂與香氣中,她以薰香的方式幫助自己轉換不同的心情,取得工作的平衡。

多年來提倡飲食療法的孫安迪,也強調攝取各種減壓食物的重要性,他建議30世代最好盡量少接觸電磁波,因為接觸過多電磁波會使交感神經興奮,所以,每天手機講話不超過半小時,不要太靠近電視,另外微波爐、電腦關掉後,也要記得將插頭拔掉。

此外,最容易讓自己感覺愉快的元素,不外乎是藝術的表達了。藉由肢體、歌唱的表現,每個人在藝術當中認識自己,「你真正去接受自己喜歡的音樂,然後從你喜歡的東西中得到快樂。」音療師林歆敏說,所以,認識自己何嘗不是撇開倦怠的開始。

.飲食療法-減低倦怠感,增加抗壓力

壓力久了,免疫力會變差,自律免疫也都會跟著差,失調器官發生病變,身心疾病就一一出籠。為了減低倦怠感,增加抗壓力,台大醫學院免疫學博士孫安迪建議,不妨多攝取下列食物:

多補充優質蛋白質。
優質蛋白質若攝取不夠,抗壓力便不夠,免疫能力也會跟著下降,而優質蛋白質在蛋、豆類、牛奶、海藻、牛肉、黃豆等食物中較為豐富,上班族每一公斤體重約需攝取1.0~1.5克的蛋白質,但若一下子攝取太多,則可補充大量蔬菜水果。

補充適量的維生素B群及維生素C。
現在的食物中普遍缺乏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有助於腦袋細胞活性,其中B1、B2、B6更是輔助脢。而一般人總以為水果中富含豐富的維生素C,但其實蔬菜種類較多,所以維生素C最好是從蔬菜中獲取,也因此,十份食物當中,蔬果便要占到五份。

需補充重要礦物質。
如鈣、鎂、鋅、鐵等,其中存在於豆類與海鮮類食物中的鋅,有助於增加免疫力。另外,氨基酸中重要的色氨酸會影響情緒、睡眠,如果感到情緒不佳,不妨可攝取螃蟹、豆腐皮、肉鬆、南瓜子、西瓜子、黑芝麻、葵花子、香蕉、牛奶、蛋等等。

.芳香療法-快速解除精神危機

肯園資深芳療師黃立文建議,30世代在工作時若有下列幾種狀況時,不妨使用精油快速解除危機感。

晚上睡不好,早上不想起來時。
早上起不來其實就是一種逃避,這時候就可以用黑雲杉加芫荽,或是松科類的植物精油,在前一天晚上泡澡。芫荽是一種很適合上班族的泡澡精油,可以舒緩你的生理或心理壓力,為你加油打氣。

早上上班前無精打采時。
選擇可打開觸角、讓你耳聰目明的精油,如鼠尾草、牛膝草等。當你覺得上班前沒有生氣時,可以點一滴在眉心間,一天就會感覺世界的聲音變多、色彩也變多。

上班上到一半突然懶散時。
可使用肉桂或百里香等精油,這些精油的味道就像是打了你屁股一下,有爆炸性的感覺,但它不適合直接塗在眉心中,反倒是應該塗在手腕、脖子後、腰椎兩側。但如果感覺鬱鬱寡歡時,也可以用花香類的精油。

開會完很生氣難過時。
可以用一些讓自己冷靜下來的精油,如松科類的道格拉斯杉。這款精油不至於讓情緒太低沈,也不會讓你太過莽撞,不會在第一時間衝到老闆辦公室裡。

不願意承認自己處在工作倦怠時。
承認是康復的開始,這時候可以使用自我解嘲類的精油,如山雞椒或小茴香,這些精油可以讓人產生動力,當你陷溺在某個狀況時,會有出離的感覺。

.音樂療法-好聽,就能舒緩身心

不管是音樂、美術、戲劇還是舞蹈,都能緩解一個人的情緒,找到自我的定位。在《莫札特效應》一書中提及,音樂可以緩和腦波的波動,也可以影響呼吸與心跳,達到放鬆的作用,但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音療師林歆敏認為,不管是怎樣的音樂,只要你覺得好聽,都可以有舒緩身心的效果。

林歆敏說,音樂其實是很主觀的,每個人開給自己的處方籤也都不同,對某人來說,古典音樂可能很好,但對聽不懂的人來說,不見得就是音樂良方了。以她自己為例,她在上班前會聽比較搖滾的音樂,而下了班,她就找輕鬆舒緩的音樂來聽。

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主管洪進麗也表示,現代人人手一個隨身聽,過馬路時候聽、做事的時候也聽,但如果真想從音樂中得到放鬆效果,專注才是必要的。因此,她建議30世代若要從音樂中得到紓壓效果,不妨可以:

擷取屬於自己的音樂。
音樂隨手可得,但要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喜歡什麼,才能從聆聽中得到放鬆。所以,常常觀察自己在哼什麼歌、聽什麼音樂、常會轉到的音樂電台,為自己找到自己的音樂良方。

選擇一個可以放鬆的場所,專注聽音樂。
此時還要告訴自己現在是放鬆的時候,再倒杯茶,來上一曲自己喜歡的歌曲,就可以減壓。

創作一首屬於自己的歌曲。
其實每個人都有此時此刻想要哼唱的歌,有時不妨自己自編自唱,隨便唱個音調或歌詞,不用在意樂理,讓自己輕鬆一下。

(本文摘自5月號30雜誌)


白領::迴響(0)::靜態鏈結::引用(0)::人氣(4)

台灣人,你怕不怕淪為下流社會

jackliao | 18 April, 2006 23:39

2006.04.18  中國時報
台灣人,你怕不怕淪為下流社會
中時電子報/綜合報導

在全球化的趨勢浪潮推引之下,已開發國家均陸續出現「中產階級快速消失」的現象,日本社會觀察家三浦展去年出版《下流社會》一書,在日本引爆話題,書中指出年輕世代因為缺乏企圖心,因而導致中產階級快速的往社會的底層移動。如今回頭來看台灣,51萬卡奴已成為龐大的社會負擔,年輕人寧做地攤族、網拍族也不願意成為上班族,台灣似乎也將步上日本後塵,社會階層下流現象浮現。為此,中時電子報特別舉辦「下流社會,台灣現象」座談會,由中時電子報總編輯郭至楨主持,並邀請立法委員雷倩、摩根富林明投顧董事長胡德興以及天下雜誌副總編輯吳韻儀,從政策面、產業面和媒體觀察等各個面向來體檢台灣社會,試圖為台灣找出一條生路,讓中產階級免於蒸發的厄運。

立法委員雷倩表示,高失業率其實反映了全球經濟的變遷,二十一世紀以來,在WTO、全球化、高油價等變素之下,政府之間競爭,已經不再是GNP和GDP等數字的競爭,因為在全球化的時代,每個公司可以選擇在任何地方經營,因此,二十一世紀政府的競爭在於能夠創造多少工作機會。


雷倩指出,台灣政府在轉型中犯了幾個錯誤,第一、就是在轉型陣痛中所必然產生的失業,卻沒有在仍有資源和能力時去創造替代就業機會。第二、是我們容許太多的學校存在,因而把「下流」的現象用高學歷隱藏起來,形成教育和工作的失衡。創造了更多的人在學校裡面花了更多的時間,也讓相對沒有學位的人喪失了競爭的機會。因此,雷倩建議政府應該用更前瞻性的眼光,不論是和美國、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區協定或是將台灣定位成為投資之島,總是需要擬定策略,才能提供年輕人更大的舞台。他相信,只要年輕人知道發展的空間如此之大時,移民之島幾百年來向外拓展的精神將會重生。

摩根富林明投顧董事長胡德興則是認為,台灣現在出現的一種「心貧現象」,只看現在不看未來;過渡消費不重投資;只看外表,不重內在。因此,摩根富林明曾在去年推出了「RICH」活動,R是Reading,要閱讀;I是Invest,要投資;C是Career,要規劃生涯發展,要規劃生涯發展;H是 Health,心理和生理都要健康。

胡德興也以業者自身經驗期許當政者,學習企業界聆聽客戶的聲音、維護客戶的權益、滿足客戶的需求的原則,多聽聽人民的聲音、想想人民要些什麼,以此作為制訂政策的出發點,只要能夠開始,永遠都不嫌晚。

天下雜誌副總編輯吳韻儀分析,年輕人之所以會淪為絕望一族是因為看不到未來,所以才不去拼,因為拼了也沒有用。固然年輕世代不像過去的人那麼積極,但是沒有願景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擺地攤並沒有錯,但是擺地攤應該是一個起點,如果可以從擺地攤而發展成為一家公司,甚至往全球發展,那擺地攤反而是好事。怕只怕一輩子安於擺地攤,少了作夢的勇氣。天下雜誌曾經做過亞洲六國年輕人的比較,就發現台灣的年輕人相對沒有國際視野,現在企業都是全球徵才,競爭的對手不是同班同學,而是全世界的年輕人。

下流社會已是個全球化的現象,並已經蔓燒到台灣,我們的政府、企業、人民都需要有危機意識,怎麼避免台灣中產階級在這種趨勢中蒸發,大家都應該好好的思考,找尋因應之道。

中時電子報將在四月十八日上午十點推出這場座談會影音全記錄,同時還將從台灣所遭逢的外部、內部環境衝擊和產業面變化深入探討,並訪談個案。同時分析中年失業和年輕新貧所造成的危機和解決之道。

想避免淪落下流社會的你,不可不看。


白領::迴響(0)::靜態鏈結::引用(0)::人氣(6)

人資課題》誰適合走國際路線

jackliao | 17 April, 2006 23:38

人資課題》誰適合走國際路線


■ 陳珮馨

不管是產業界、還是職場人,都急著尋找「國際化」解藥,到底如何培育國際人才,又該如何打造自我成為國際人?
「國際人才培育絕非一步登天,必須花『時間』。」匯豐銀行人力資源處負責人暨資深副總裁陶尊芷一語中的。在工研院產業學院主辦的「跨國人才的發展與管理」座談會上,她以匯豐銀行為例,一位台灣總裁曾任國際經理人25年,另一位消費金融負責人今年37歲,卻已經在匯豐任職15年。

15年來,匯豐迅速從區域性銀行跳躍為全球銀行,亟需有人協助併購來的公司、逐漸在制度和文化上和母公司同步運作,長期投資培育的國際人才,正好適時發揮助力。

挑選未來的國際人才,必須斤斤計較。其中,人格特質和抽象的軟技巧(soft skill)是必要條件,陶尊芷表示,國際人才必須具有強烈的自我驅策力、團隊合作能力、隨時適應不同的環境和策略,同時具有冒險的精神。比如說,匯豐決定回駐伊拉克時,立刻有三位國際經理人自願前往,絲毫不畏挑戰。

有自信 不必靠人拍肩膀

其次,國際領導人才必須有高度的自信,在任何場合,都能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足而開心,不需靠別人拍肩膀鼓勵。「否則,再好的訓練仍舊失敗。」陶尊芷說,因為人在不舒服的情況下,將永遠無法發揮潛力。

企業也要提供相對支援。國際人才飛遍世界角落,必須設計完善的配套措施,例如,提供完整的績效考量制度,不受單位調動影響,派專人負責安排家人的食衣住行等。「國際人才不是來被寵的。」陶尊芷說,他在工作上必須獨立,但工作以外的事情,公司絕對盡力照顧。

從個人的角度而言,又該如何增強國際化能力?一般人認為,躋身外商就等於邁向國際的第一步,但這不是唯一的方法。

「要了解自己的專才,不要為國際化而國際化。」聯發科技公司董事長特別助理郭耿聰說,歷史悠久的外商,通常具備完整的制度和作法,自然可以從中歷練許多,但是外商也有小公司,因此,國際化和進外商並非百分之百等同。

富邦證券投資顧問公司董事長魏寶生認為,「互動」才是培養國際化的方式,越能夠和不同的企業、國情交流互動,國際化的程度自然越高。陶尊芷也認為,國際觀就是「多元化」,一定要懂得欣賞不同種族、文化,尊重多元的價值觀,才有能力和不同的人相處。

走出去 接觸多元價值觀

談起國際觀,陶尊芷分享一件往事。任職雅芳時,她曾代表台灣出席公司的全球人資會議,沒想到和大陸的人資主管正面衝突,起先是為了「台灣不是國家」,當眾在會議上彼此嗆聲;後來,兩人又在跨國往返的群組email裡,為了「國旗」一事,來回爭辯不休。

直到隔年,會議再度召開,剛好有機會深入了解,她才赫然明白,對方曾是政府外派的留學生,天安門事件後,遭到整肅,從政府機關轉到民間單位,因此,任何場合一遇到敏感議題,他「必須」發表意見,否則恐怕留下「不良紀錄」。

原來對方沒有惡意,只是單純要自我保護。這一件事讓陶尊芷獲得很大的啟示———就算不在外商,也一定要「走出去」,努力接觸不同的人,如此,才能真正邁向國際化。

不過,是否選擇外商,也要衡量產業特性。例如,金融服務產業沒有邊界,國外市場一有異動,立刻衝擊本國市場,自然必須和外商接觸。陶尊芷認為,有志朝金融發展的年輕人,的確可以考慮到外商磨練,更能建立全球視野。

【2006/04/17 經濟日報】


白領::迴響(0)::靜態鏈結::引用(0)::人氣(4)

何飛鵬 城邦首席執行長

jackliao | 3 April, 2006 23:36

蘋果日報 95.04.03

Q:你曾經說「數學力就是競爭力」,是因為曾經數學不好而吃過虧嗎?
A:「數學力」這說法也許不甚精確,我指的是會用數學、對數字敏感,如果會賺錢是成功的表徵,那麼數學力便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在商場上,我沒看過任一個成功的人對數字不敏感,當然對數字敏感的人,不一定就會成功。
 我小時候對數學沒有好感,但也不討厭。創業至今20年,我前3分之1可說處在一片渾沌,後來體悟到必須用數字管理,眼前才一片光明,對數字不敏感、心算能力不好,根本沒辦法談生意,談生意最忌諱拿出計算機,對方一定很緊張,因為你正在算計他。

Q:想培養數學力,要學習哪些事物?
A:數學力主要是培養3種能力,1是運算,2是訓練把虛無縹緲的事物量化,例如高興程度有多少,如果我覺得在假日打高爾夫球的快樂度是80,讀書快樂度是50,那麼就選擇去打高爾夫球。
 3是背住那些一定得記住的bench mark(標竿),例如跟工作相關的數字,否則等到要用時再查,已經太慢了,我的經驗是有意識地記數字,工作效率會高50%以上。更重要的是,數字要相互比較才有意義,例如台灣國民所得15000多美元是bench mark,那麼年收入兩萬美元就算高的了!
 當然,你如果不在意窮困,或想當國學大師,對數字不在意也沒關係。中國人、台灣人不用數字管理,表面上把財富視為罪惡,這種觀念害死人,於是很多事情都在檯面下進行。

數學不好是方法不對
Q:教育部又規定小學生背誦九九乘法表,你認為正確嗎?
A:背誦是一種很有效的學習方法,有九九乘法表這種「殺手級應用工具」不用,實在太可惜,建構式數學應該是背完九九乘法表再去理解其後的規則,這一代的數學訓練沒以前的好,原因是他們不講究方法。
 剛剛提到背頌bench mark,在日常生活中我常換算公里、英里,工作時我心中有個檔案,談版稅時多少額度要答應或拒絕,第一時間就可計算清楚,這正是我吃飯的本錢。比較困難的是量化感覺,假設我有一百塊,要給太太與女兒各多少錢,太太跟我過一輩子,但女兒很貼心,有人說這樣太過殘酷,但比做錯事悲傷好。

Q:每件事都有不確定因素,真的一切都可量化嗎?
A:我常問部屬「這本書會賣幾本」,他們會說「我又不是神仙,怎麼會知道」,但我要的並不是13508本這種精準的數字,而是要一個可能範圍。我會請他們找同類型5本書比較,然後計算作者知名度、劇情張力、定價等因素,開始採取挾擠法來估算,最高、最低可能銷量便是期望能與保本值,當然會有不確定的因素,如果能降到兩成以下,準確度就會相當高。
 任何估算一定有出錯的時候,但只要估算的經驗愈多,準確度也就愈高,可以做出好的business model來。

記者高永謀採訪整理

沒有留言: